close

 

優惠下殺↘284$失控的同理心︰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現正購買僅要284

  • 作 者: 保羅.布倫Paul Bloom
  • 譯 者: 陳岳辰
  • 出版社: 商周出版
  • 出版日: 2017 年 8 月 31 日
  •  

    商品類別: 來自 書籍、文具、DVD>書籍>心理 / 生涯 / 規劃>人際關係 / 溝通

     

     




    內容簡介:


    ★耶魯最受歡迎心理學大師,線上開放課程突破30萬人次
    ★cousera.com全球開放課程最熱門的講師
    ★最新社會心理學論述,顛覆你我對和諧人際的認知


    當同理心變成理盲濫情,當周遭充斥正義魔人與網路公審……
    我們不只要有同理心,更要講道理


    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、用暴力發洩同理情緒,你以為同理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?事實也許沒有那麼簡單!

    我們對各種社會事件的反應深受同理心的影響,也就是我們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,感受他人的感受的能力。多數人都認為同理心是善行和道德的驅動力。我們往往覺得,同理心的唯一問題,就是同理心不夠。

    但在本書中,作者要帶我們檢視所謂的同理心到底是什麼。它可以是讓人快樂的來源,也是人際關係很有價值的一面。它可以驅使我們去做好事。但整體而言,它卻不是一個好的道德指引。

    同理心怎麼會讓我們做錯呢?簡單地說,同理心是將關注焦點放在眼前一群特定的人。我們比較關心他們,卻對自己行為的長期後果無感,也對那些我們無法同情者的遭遇盲目。同理心是帶有偏見的,會把我們推往狹隘或種族主義。它也可能引起暴力,我們對和自己比較親近者的同理心,往往會導致戰爭或敵意。它也會讓我們的情感耗竭。

    同理心會蒙蔽我們的眼睛,讓我們在公共政策和各種關係中,做出不符合道德的選擇,或受情緒主導而無法將利益最大化。同理心其實是一種反覆無常且非理性的情感,很容易受偏見所誤導。它會打亂我們的判斷,反而導致殘酷的行為。

    本書提出許多開創性的科學證據,主張個人或國家許多錯誤的決定,從要捐錢給誰到決定要不要開戰,從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到要把誰關進牢裡,常常是受情感所驅動。若把同理心拿掉,說不定我們的決定會更清楚、更公平且更符合道德。
    究竟同理心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為?

    首先,是選擇性。世上的苦難何其多,為何我們只關心或特別關心某些事件?這是媒體報道覆蓋率和「可辨識受害者效應」(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)所造成的現象。媒體對事件的廣泛報導,更容易觸動人們的惻隱之心。二○○五年,美國少女 Natalee的失蹤事件引起美國全國關注,該事件的報導時間遠超出同期在蘇丹發生的種族滅絕。過去三十年,美國發生六場大規模槍殺案,造成五百人死亡,但其實只占全國死於謀殺人口的 0.1%。

    另外則是「可辨識受害者效應」,受害者的具體形象,是醞釀同理心的重要元素。經濟學家 Thomas Schelling 早在四十五年前就以一個傳神的例子說明這個概念︰「假設一名六歲小女孩需要好幾萬元動手術,好讓她的生命可以捱到聖誕節,郵局一定會被一個個塞滿錢的信封給淹沒。但假設報道寫的是,再不推行銷售稅籌集資金,曼徹斯特的醫院便無法運作,屆時死亡率將明顯上升,在這種情況下,並不會有很多人慷慨解囊。」有了名字和故事,受害者似乎更顯可憐。通常有具體受害者才能牽動同理心。

    其次,同理心容易讓我們重視個體勝過群體。人們對於有魅力的人、和自己相似的人,或具有同樣種族或國家背景的人,會產生更多同理心。研究發現,人們在觀看一系列面孔的照片時,會對與自己同樣種族的面孔產生較多同理心。我們對一個個體愈了解,對個人的關心愈會勝過群體。

    同理心也會導致殘酷或侵略性的行為。憤怒和同理心有許多共通點,其一是在碰到可感知的不平等、殘酷或不道德後所產生的反應。許多目睹犯罪或不公不義的人都會對受害者產生深切的同理心,想要替受害者討回公道或報復犯罪者。而研究顯示,天生比較有同理心的人如果看到陌生人受苦受難,會出現更侵略性的行為。

    本書希望告訴大家,幫助別人不只用心,更要用腦。同理心不該只是一種感性的情緒,亦要有理性的思考。而實際將同理心付諸行動的時候,要運用腦筋將所行之善「最大化」,亦即所謂「有效利他主義」。如果我們理性運用同理心,大眾論述也許能更公平、更符合道德。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,失去一百條性命比失去一條命更加嚴重,如果我們能認同,遠在他國、和我們看起來截然不同的人,他們的性命跟我們的家人一樣重要,那麼政策就能有所改善。

    【好評推薦】

    ★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,布倫教授將它拉下聖壇,做了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。
    —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

    ★挑戰你我思維……在這個「後真相政治」的時代,本書是對真相的疾呼。
    —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

    ★巧妙的反同理心論述……
    ——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

    ★清楚點出了人類基於良善用意卻可能造成的風險與危害。
    ——美國網路媒體Vox

    ★挑戰我們一直以來視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重要理念……將完全顛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你自己的道德感。 ——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

    ★布倫教授無疑是對的,訴諸同理心確實帶來不好的政策。同理心可以驅使我們關心別人,但還需要理性幫助我們建制與施行旨在減少苦痛的公共政策。
    ——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

    ★同理心不是洪水猛獸,但被同理心綁架而失去理智,就未免捨本逐末了。因此,對於同理心的認知,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頌讚美……在感同身受之餘,還要有出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。對別人的際遇,我們要懂得克制情緒反應,但不失憐憫。如此,我們追求的,就不只是當下的滿足感,而是人類社會長遠的進步。
    ——資深媒體人 范立達

    ★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Paul Bloom流暢的文筆、犀利的文字及說服的功力。他在每一章節中對同理心的正反辯證,真是絲絲入扣,每句話都鏗鏘有力,每一個實例都分析詳細,讀者不得不跟著他的思維走,進入理性思考。
    ——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

    目錄:


    前言
    第一章 都是同理心惹的禍?
    同理心只是聚光燈,光束範圍十分狹窄,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,也將陌生、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。
    .同理心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
    .與同理心無關的善行義舉
    .結果好壞是道德議題重要一環
    .同理心和偏見一樣會扭曲道德判斷
    .瞭解他人心理是種工具,無關道德

    第二章 同理心的魔法
    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,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。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,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,同理心卻突顯苦痛。
    .整個大腦都是同理心的迴路?
    .同理心的共振力道單薄
    .理解不等於感受
    .同理心為什麼使人善良?
    .秤秤你有多少同理心

    第三章 做好事,也要做對事
    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,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,首先得願意處理複雜糾結的議題,再者必須面對阻力,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、是貪慾……結論不是呼籲大家別再付出,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,能夠瞻前顧後。
    .一人的死是悲劇,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
    .別掉入同理心的陷阱
    .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
    .暫且放下自己

    插曲:同理心政治
    政治辯論中,立場衝突通常出在關注焦點不同。也就是說大眾雖然選邊站,但分歧點並非應不應該同理,而是應該同理誰。
    .你是自由派,還是保守派?
    .差距並不極端,但已經足夠

    第四章:人際關係與同理心
    或許任何親密關係都一樣,它能「增進幸福、減輕苦難,因為快樂倍增,但悲痛減半」。但我個人期盼當自己恐慌時,關心我的人能夠鎮定,當自己陰鬱時他們能帶來活力。
    .絕對共存程度的高低
    .少點同理,多些慈愛
    .以理解和關懷取代同理心
    .同理心的代價
    .一定程度的痛苦有其必要

    插曲:同理心作為道德基準
    同理心的功用僅在於接收別人的感受,可惜如果我感受到你的難受,卻沒發現難受的是你,還誤以為是自己,那麼根本不會試圖幫忙。
    .選擇自私,不能推給基因?
    .同理心沒有餵奶重要

    第五章 暴力和惡意
    量刑根據有邏輯且公正的分析,而不是奠基在同理被害者的苦痛上。乞兒來討錢,我們若確定了給錢只是造成更多問題,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。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,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,而是為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。
    .惡與道德缺口
    .同理心的成本效益評估
    .同理心如何引發暴力?
    .心理變態與同理心
    .缺乏同理心才會導致非人化?

    第六章 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
    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決策過程就開始運用理性思考,做出論述、表達意見、也接納別人的想法,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。
    .我們的心智與大腦
    .人類能夠批判自己,因此才有無窮可能性
    .理智和理性的必要性
    .思考、表述、接受、改變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其他失控的同理心︰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類似產品:


    泰國少年足球隊12名球員與教練受困岩洞的消息傳遍全球,2010年曾有33名智利礦工受困地底礦坑達69天才獲救,之一的雷加達斯(Omar Reygadas)以過來人經驗建議受困者,必須在精神方面相互扶持,而且不該對害怕感覺丟臉。

    智利礦工雷加達斯2010年脫困後到醫院檢查,向媒體揮手致意。美聯社

    受困的泰國足球隊員年齡從11至16歲,教練為25歲。 

    雷加達斯3日表示:「受困者年紀還小就碰上這種事,很可怕,但我相信他們獲救時能平安無事。」他認為受困者應該只想如何脫困跟家人團聚這件事,教練是給眾人打氣的關鍵人物。

    更多udn報導:
    男子住上海10年後回台 不明白台灣有什麼不好
    Hebe外甥騎車自撞亡 家屬泣訴:訊號箱害死他
    蔡依林抱他悲喊「終於看開」 身上這件成亮點
    被騙拍性感裸露照 最正高中校花哭訴:別點開照片



    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8D%E8%A6%81%E5%B0%8D%E5%AE%B3%E6%80%95%E6%84%9F%E5%88%B0%E4%B8%9F%E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x3u6e9fbk4z 的頭像
    px3u6e9fbk4z

    px3u6e9fbk4z的奇摩 Momo 樂天網購特選系列介紹推薦

    px3u6e9fbk4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